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报道:洪湖法院诉讼中心“小变身”服务群众大提升
立案,是启动司法程序的总开关,是“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关键一环。
2015年,立案登记制在洪湖市人民法院落地生根,有案必立、有诉必理。随之而来还有诉讼服务中心的提档升级,和一场从内到外、从理念到举措的诉讼服务大变革。
近年来,洪湖市人民法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打通司法服务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为目标,大力推动诉讼服务从后台到前台、从窗口到线上、从立案到诉前调解的转型升级,探索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新期待、新需求。
建立精细化诉讼服务体系 群众享便捷
2015 年 5 月 1 日,洪湖法院全面实行立案登记制,当事人可以依法无障碍地行使诉权。只要当事人起诉材料齐备,可在10分钟内予以立案。
去年,洪湖法院受理案件量达3000余件,这个数量是立案登记制实行前的一倍以上。案件数量的不断增长,折射出群众诉讼渠道更畅通,当事人诉权保障更有力。
诉讼服务中心是实施立案登记制的载体,是法院履行公平正义职责、接受人民监督的第一窗口。2016年10月,洪湖法院投入100余万元建成600平方米的诉讼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它是全市首个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现代化诉讼服务中心。
“新时代人民群众的诉讼服务需求日益广泛多样,对普惠均等、便民利民的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洪湖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田勇说,该院以顺应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司法需求为导向,以建设现代化诉讼服务平台为契机,不断完善精细化诉讼服务体系。
走进诉讼服务中心,大厅宽敞明亮、干净整洁,各项工作井然有序。该中心科学设置为导诉服务、立案服务、调解服务、综合服务及信访接待五个功能服务区,实现了一站式、集约化诉讼服务功能。3年来,这里日均提供咨询服务20余人次、接待查阅档案人数15余人
次,接转诉讼材料30余份,联系约见法官20余人次。
“诉讼有人引,材料有人收,电话有人接,案件有人查,咨询有人答,我们很满意。”正在立案窗口提交立案材料的律师周先生对洪湖法院的诉讼服务连连称赞。
打造立体化诉讼服务平台 服务再提速
2017年,仙桃人郑女士通过网上立案平台在广州向洪湖法院提交了一纸诉状,起诉要求与监利人赵先生离婚。经办法官在审查整个案件后,组织双方进行了调解。“实行网上立案,有利于法院为公众提供公开、透明、优质、高效、便捷的诉讼服务,提高立案审查的工作效率,优化司法资源在立案环节的配置。”立案庭庭长杨圣雄说。
网上立案是洪湖法院推进信息化建设、打造的线上线下立体化诉讼服务平台的一部分。
在该院诉讼服务中心,随处可见信息化建设的影子。在自助查询区,当事人可通过自助服务终端自行或在导诉人员指导下按照提示查询立案、办理情况。在这里,当事人还可以查询案件、查阅电子卷宗、进行材料打印等。
另外,该法院还加强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在综合服务区设置12368诉讼服务热线接听台,每天安排值班庭长参与接听,为当事人解疑答惑。针对诉讼费缴纳问题,现场除了支持POS机刷卡缴费,当事人还可通过扫描支付宝二维码支付,实现诉讼费等费用的便捷支付。
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洪湖法院积极利用网络和移动应用技术,正不断加快推进法院信息化建设工作,促进诉讼服务转型升级。
构建多元化诉前服务机制 矛盾化解在诉前
去年底,洪湖法院启动“分调裁”机制对部分家事、相邻、劳动争议、交通事故、物业、借款及买卖合同等情节简单、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民商事纠纷进行诉前分流,通过调解实现快速审理。对诉前调解未能达成协议的,再引导当事人登记立案,切实保障群众诉讼权益。
“分调裁”机制是洪湖法院对其构建的多元化诉前服务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多元化诉前服务以化解矛盾为核心,通过调解等方式,缩短办案时间,减轻当事人诉累,依法最大限度地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017 年,洪湖一商业广场 120 余名业主与房地产开发公司发生租赁合同纠纷,纷纷来到法院准备起诉。考虑到涉及人数众多,起诉前已多次发生群体性事件,如果双方对簿法庭,可能进一步激化矛盾。洪湖法院当即启动诉前调解程序,引导当事人通过人民调解模式化解纠纷,经过人民调解组织长达半年的努力,绝大多数当事人与开发公司达成调解协议。
针对一些社会群体性案件,洪湖法院还积极引入立案前召开听证会的方式,积极畅通双方对话、协商渠道,切实第一时间化解矛盾。采用这一方式,该院顺利化解了一起涉及百余户的高速公路征迁补偿纠纷,既解决了当事人诉累,也保障了重大工程的稳步推进。
此外,洪湖法院还在引进社会第三方提供诉讼服务的基础上,建立律师值班制度,每周一安排一名律师在诉讼服务中心律师工作室值班,为有需要的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