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全市法院毒品犯罪案件审判白皮书
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荆州法院毒品犯罪案件审判白皮书(2014-2016)》,通报全市两级法院开展禁毒工作的主要举措和成效,分析毒品犯罪的特点和趋势,进一步严厉打击毒品犯罪,有效遏制毒品蔓延。这是市中级人民法院首次发布禁毒工作白皮书。
159名毒品犯罪分子被判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
针对毒品犯罪,全市两级法院坚持增强审理毒品案件的透明度,加强对预防和遏制毒品犯罪的有效性、针对性,全面履行打击毒品犯罪的刑事审判职能。
从量刑上看,全市两级法院对毒品犯罪案件的量刑以监禁刑为主,保持了对毒品犯罪严厉打击的高压态势。2014年至2016年,全市两级法院共审结毒品犯罪案件722件,占同期审结案件总数的11.9%,判处罪犯960人,占同期判处罪犯总人数的13.9%。其中,159名被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59名被判处三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344名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由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审结,判处无期徒刑以上的毒品案件共计28件62人。
毒品犯罪多为贩卖毒品、容留他人吸毒和非法持有毒品
从犯罪类型上看,贩卖毒品罪、容留他人吸毒罪和非法持有毒品罪等罪名较为集中。2014至2016年,审结贩卖毒品罪共372件,占所有毒品犯罪案件的51.5%,涉及被告人602人,占比62.7%;审结容留他人吸毒罪共计219件,占所有毒品犯罪案件的30.3%,涉及被告人224人,占比23.3%;审结非法持有毒品罪共计128件,占所有毒品犯罪案件的17.7%,涉及被告人131人,占比13.6%。这三类犯罪类型总和占全部毒品犯罪案件的99.6%,涉及被告人占所有毒品犯罪案件被告人的99.7%。
毒品犯罪呈现年轻化隐蔽化等趋势
从全市两级法院审结的毒品犯罪案件看,女性犯罪及未成年犯罪呈现多发趋势,比例逐年提高,全市两级法院审结女性及未成年人毒品罪犯74人。
毒品种类呈现多样化趋势。从鸦片、海洛因等毒品,逐渐发展为大麻、冰毒(甲基苯丙胺)、K粉(氯胺酮)、麻古、摇头丸、吗啡等新型毒品。
毒品犯罪手段呈现日益隐蔽化、多样化。毒品犯罪交易场所变化多样,交通道路两侧、老城区小巷、菜市场内,或出租车等运输工具内,越来越多的渗透到歌舞厅、咖啡屋、酒吧、茶馆等社区和娱乐场所。
全市两级法院将从重打击危害严重的毒品犯罪
《白皮书》指出,打击和预防毒品犯罪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而艰巨的斗争,我市两级法院将坚持对职业毒犯、累犯、惯犯、再犯等主观恶性大、危害严重的毒品犯罪,坚决予以从重打击,加大对财产刑的执行力度,摧毁毒品犯罪分子再犯的经济基础。
市中级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加强与公安、检察、司法等部门沟通协调合作,畅通禁毒活动的互动渠道,提高办案机关发现和查办毒品案件的能力,不断提升打击毒品犯罪的“精准度”。同时,充分发挥审判职能的社会警醒作用,加大对涉毒品犯罪案件的庭审直播、公开宣判等力度,积极组织法官进社区、进校园、进乡村,以案说法、以法析理,全力做好打击和预防毒品犯罪的综合治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