埠河法庭:患癌原告陷困境 法院倾情调解暖人心
近日,在公安县人民法院埠河法庭的调解室内,一起承揽合同纠纷案件终于达成和解。原告小胡(化名)因身患癌症急需医疗费用,却与被告就工程款结算问题陷入僵局。承办法官秉持司法为民理念,多次组织双方调解,耐心释法明理。最终,在法官的不懈努力下,双方当事人消除分歧,当庭达成调解协议,被告方更是主动履行了全部给付义务,为这起纠纷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工程款纠纷僵持不下,双方诉至公堂
2019年,原告小胡承接某水电工程项目,但未签订书面合同。工程竣工后,小胡虽陆续收到部分款项,但剩余9万余元工程款迟迟未获支付。后经被告的工地管理人员在小胡出具的结算书上签字确认,明确了欠款事实。
庭审中,被告不认可工地管理人员签字的结算书效力,要求对案涉工程进行造价鉴定,案件陷入僵局。而此时,小胡身患癌症的情况,让承办法官深知需尽力尽快化解纠纷,为其解燃眉之急。
法官温情调解,电话沟通化解干戈
承办法官了解到小胡的特殊情况后,多次通过电话组织调解,耐心释法明理,既向被告阐明工程款未结清的法律责任,让被告知晓自身义务;又耐心倾听被告对结算书的异议,引导双方理性看待分歧,并明确相关的举证责任。一次次电话沟通,法官用专业与温情,慢慢拉近双方距离。被告逐渐理解小胡身患重病急需款项的艰难,小胡也理解了被告对结算书的顾虑,态度趋于缓和。
握手言和当场履行,彰显司法为民温度
经过法官的耐心调解,双方当事人最终消除对立情绪,达成和解协议。在法官见证下,被告主动履行了全部付款义务,使原告的合法权益得到及时兑现,为其后续治疗提供了有力保障。这一调解结果既体现了司法效率,又彰显了人文关怀。
这起案件生动展现了公安县人民法院践行“司法为民”理念的实际成效。承办法官采用电话调解方式,突破时空限制提升调解效率;通过耐心释法析理,引导当事人理性化解矛盾。在坚守公平正义底线的同时,为特殊困难当事人开辟诉讼“绿色通道”,既让司法温度照进现实,更彰显了人民法院用心用情化解纠纷、守护民生权益的司法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