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法院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

发布时间:2025-07-03  访问次数:130

典型案例一 监利某置业有限公司破产重整案

基本案情:监利某置业有限公司于2016年开发房地产项目,2018年底因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停工。2020年底通过自救短暂复工,但5个月后因资金不足再次停工。2024年3月21日,经债权人申请,监利法院裁定受理该公司破产重整案。当地市委市政府迅速启动府院联动机制,成立工作专班,以“保交房、保民生、保稳定”为目标,推动多部门协作。专班成功招募投资人,注入3500万元资金,保障项目续建。2025年1月13日,监利法院批准重整计划,计划将于2025年10月30日交付房产。后续建立政府、城管、银行、管理人及施工单位“五位一体”监管体系,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典型意义:本案是“府院联动+破产重整”的生动实践,通过政府与法院职能互补,高效解决房地产企业高负债、长周期、涉众广等难题。其成功保障了近700户购房者权益,为危困企业注入新生机,盘活了闲置资产,维护了地方经济秩序与稳定。该案为同类案件办理积累了宝贵经验,彰显了破产审判服务经济发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司法智慧,是司法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典型案例二:张某与湖北某油脂公司劳动争议案

基本案情:张某因湖北某油脂公司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未缴纳社保、违法辞退等问题,诉至法院要求赔偿17万余元。该公司系当地规模以上企业,员工众多但存在缺乏法务人员,员工入职离职手续简单、未参保等用工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法官通过走访和沟通,向企业发出《风险提示书》,提出4条改进建议,并组织调解,向张某释法降低不合理诉求。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并当场履行,事后,企业赠送锦旗并致电感谢。

典型意义:本案反映了当前劳动争议高发的趋势,源于劳动者维权意识增强与企业用工管理漏洞。法院通过风险提示和调解机制,精准帮助企业识别风险、完善制度,既保障了劳动者权益,又促使企业主动履行义务、优化管理,实现“胜败皆服”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为民营企业规范用工、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司法范例。

典型案例三:湖北某银行与荆州市某设备公司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执行案

基本案情:2020年10月,湖北某银行因被执行人荆州市某设备公司停产歇业无力偿债,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该公司名下仅剩石首市某工业园区的闲置厂房。法院协同当地镇政府促成招商引资,引入企业租赁厂房并以租金分期偿债。2023年初租赁中断后,法院启动厂房拍卖程序,在政府支持下联合招商引资。最终湖北某食品公司竞得该公司厂房,设备公司以拍卖款全额清偿债务。食品公司入驻后投资3000余万元扩建厂房、引进生产线,在政策扶持下快速发展。

典型意义:本案彰显人民法院善意文明执行理念,初期通过租赁盘活闲置厂房,既保障债权人权益,又为被执行企业保留再生可能;当租赁中断后,法院及时联合政府招商引资,调整执行方案启动拍卖程序,高效化解债务;最终成功吸引湖北某食品公司竞得厂房并投资,实现债权人受偿、债务人脱困、地方经济增效的“三赢”局面。该案以“救治优先+灵活处置”的创新路径,为盘活僵尸企业、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可复制的司法范例。

文章出处: 新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