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仅需要表达,更需要被理解”
——南平法庭为一场无声的离婚纠纷架起沟通之桥
法庭之上,一方是情绪激动、言语急促的丈夫,另一方是沉默不语、只能用手势急切表达的聋哑妻子。这样一场因交流鸿沟而陷入僵局的离婚纠纷,近日在南平法庭的多方努力下,迎来了转机。
案情回顾:
这起特殊案件的线索,源于南平法庭与综治中心一次常态化的入村走访。据村干部反映,村民黄某与聋哑妻子杨某长期感情不和,双方矛盾日益激化,甚至有“民转刑”“刑转命”的风险。男方认为婚姻无法维系,但面对无法用语言直接沟通的妻子,离婚事宜寸步难行;女方则因自身残疾,在婚姻中处于弱势,情绪压抑,权益面临潜在风险,传统的调解手段在此失灵。
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意识到,常规的审理模式无法保障聋哑女方的诉讼权利。“她不仅需要表达,更需要被理解。” 承办法官强调。法庭当即决定,将“无障碍沟通”作为调解的首要前提。一方面,法庭迅速聘请了特殊教育学校的专业手语老师,确保女方的真实意愿能够被准确、完整地“翻译”给法庭和男方,同时将法律条文和调解意见清晰地传递给她。另一方面,法官与村干部紧密协作,深入了解矛盾根源和家庭实际情况,形成了“法庭主导、专业翻译、基层协助”的调解合力。
调解过程中,男方起初情绪激动,历数婚姻中的种种不满。而手语老师的及时介入,让一直沉默的女方终于有了“发声”的机会。通过老师专业而温和的转译,女方用手语细致地陈述了自己的委屈、顾虑和对财产分割、未来生活的想法。法官耐心倾听了双方的诉求,并没有简单地就离与不离进行裁决,而是将重点放在引导双方理性沟通上。法官向男方解释了在法律上对残疾妇女权益的保障原则,同时通过手语老师,引导女方理解男方的决定及其法律后果。
针对双方争议的焦点,法官结合情理与法理,逐一进行疏导和分析。经过近三个小时的调解,沟通的坚冰逐渐消融。男方看到了女方在婚姻中的不易与困境,态度趋于缓和;女方也在法律保障和专业帮助下,对未来重拾信心。最终,双方就离婚及相关事宜自愿达成调解协议,协议内容充分体现了对女方权益的倾斜性保护。女方用手语向法官和手语老师表达了诚挚的感谢,这一幕让所有在场人员动容。
典型意义:
司法公平体现在细节处,为特殊群体提供必要的诉讼支持,不是优待,而是保障其平等参与诉讼、实现实质公平的必然要求。多元解纷机制是关键钥匙,面对复杂的社会矛盾,整合专业与社会资源,构建多方协作的调解格局,能有效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源头治理彰显司法智慧,将纠纷化解在庭前,以调解替代判决,尤其对于家事案件,更能抚慰心灵、修复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这起案件的成功调解,是新时代“枫桥式法庭”建设的生动实践。这一案例彰显了“枫桥经验”抓早抓小、就地化解、法理情相融的核心精髓,展现了基层法庭通过人性化司法服务将矛盾化解在庭前、修复社会关系的效能。司法的力量不仅在于裁决是非,更在于它有能力、有温度去弥合裂痕,让公平正义以看得见、听得懂、可感受的方式,抵达每一个人,包括那片“无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