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心青语】肖瑶:当大巴驶入荆楚,我与法的十年之约
【开栏语】
青春铸法魂,一线写担当。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生动展现荆州法院青年干警扎根基层、服务大局的奋斗姿态,荆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特推出“立心青语”专栏。
这里将记录青年干警在执法办案、挂职锻炼、下沉一线的实践足迹,定格他们护航发展、助力支点建设的青春风采;这里将汇聚他们的成长感悟、为民情怀与法治思考,以真挚笔触传递司法温度,以铿锵步伐诠释初心使命。
愿每一篇文字都成为法治星火,照亮前行之路;愿每一段经历都激荡青春回响,汇聚成荆州法院人的时代强音。未来,让我们以“青语”立心,以行动践志,共绘法治荆州的青春画卷!
当大巴驶入荆楚,我与法的十年之约
肖瑶,1996年11月出生,硕士研究生学历,湖北孝感人。现为荆州中院刑一庭法官助理。
初入大学的那个夏天,一辆长途大巴向西缓缓驶了四个小时把我带到这片荆楚大地时,一份机缘已在暗中种下,毕业后去他方求学、工作,最终又辗转回到荆州,倏忽已有十年。十年的光景,是一种无声的力量,与之延绵的不仅是法律认知,还有对生活百态的体察,对司法职业的笃定。如今,恰逢我省支点建设春潮荡漾,每一位司法人员都应砥砺前行,在自己的岗位上尽一份力,发一道光。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也是我省支点建设的有力支撑。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先后六次考察湖北,对我省的改革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去年亲临湖北时,要求我们“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从能级跨越、科创引领,到产业倍增、枢纽提能,七大战略的统筹推进,七大能力的整体提升,都离不开法治的保驾护航。作为一名新入职的法官助理,应当立足法院定分止争、维护公正的重要功能,为我省的支点建设提供一个健康有序的司法环境。
巧用多元手段化解矛盾纠纷。《尚书》有云:“刑期于无刑,民协于中。”司法工作不能将眼光局限于诉讼本身,更要在审判之外寻求更有效更经济的纠纷多元化解方式,无论是养老医疗、婚姻家事,还是经济纠纷、刑事犯罪,都需要通过识别案件全貌,了解当事人的诉讼动机,促进纠纷实质化解。正如中共中央指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各级人民法院要加强对调解工作的指导,依法支持律师、调解组织等发挥前端解纷作用,加强和规范委托调解、先行调解”。而更为重要的是,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司法工作者应避免沦为法律条文的机械推演者,而应时刻怀有常人之心,洞悉人心,体恤民情。
扎根荆州大地,洞鉴古今。荆州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武有关公之英,文有太岳之智,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仅孕育了特有的民俗文化,也直接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模式,而民俗习惯、社情都是司法裁判需要参考的重要因素。当我们面对婚姻家事纠纷,除了要熟悉民法典的基本规定,还需要了解当地的民间习惯,包括彩礼的习惯、婚约缔结的习惯;当我们服务支点建设,就需要熟悉荆州地区的产业规模和产业结构,例如,立足美丽湖北战略,就要严惩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用司法助力长江大保护;立足产业倍增战略,就要对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加大司法保护力度,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做一名专业的把脉开方者。把“事实脉”,开“法律方”。司法活动是一项十分精深的工作,不仅需要熟悉各项法律条文的基本含义,复杂案件还需要探究条文背后的法律精神,以及考虑整体法秩序的统一性。而面对错综复杂、真伪并存的案件材料,还原案件真相也必须依法进行,一方面需要恪守程序正义,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另一方面需要严格依据证据规则进行事实认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及时更新司法理念,博采学术观点之所长,时刻关注立法、修法动向,精进法律解释的技术,如此才能在民生保障、经济犯罪、金融纠纷、知产保护等各个领域做出合情合法的裁判。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也是一个活力竞相迸发的时代,我为能生长在这样一个时代而深感自豪、幸运。当我跋涉至法的门前,即将叩开这扇深邃的法院大门之时,我深知这扇门的背后有诸多的利益需要权衡、有复杂的人性需要考量、有多元的价值需要取舍,但无论面临什么样的矛盾纠纷、疑难要案,认真细致地查明事实,公平正义地适用法律,以政治立场、专业能力、办案温度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于我、于每一位司法工作者而言,都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