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心青语】“如我在诉”:司法实践中的温暖践行
徐甜,1995年9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湖北武汉人。现为洪湖市人民法院民二庭副庭长、四级法官。
这是我在执行局工作的第7个秋天了,办公室的窗外,从绿意盎然到桂花飘香,一轮又一轮,我始终在这里。办公室的墙上,一面面红色的锦旗总能让我想起办过的案子,我始终坚信,每一个案件、每一次与当事人的接触,都如同一面镜子,会映照出司法的温度与力量。“如我在诉”这一理念,似一道光,照亮了似我一样的年轻法官司法实践的道路,指引着我们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初入执行局时,我还只是一个书记员,“如我在诉”对我来说,更多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虽知道其重要性,却未能真正体会其中深意。看着前辈们忙碌的身影,处理着形形色色的执行案件,心中充满了懵懂与憧憬。
后来,我开始独立办理案件,都是一些小标的额案件,但我却实实在在感受到了“钱少事不小”。我记得有一起民间借贷纠纷的执行,申请执行人是一位年迈的老人,衣衫很旧却很整洁,颤颤巍巍的但是很有礼貌,他出于对熟人的同情将2万元借出,时隔多年尝试多种方式都讨不回来,最终只好诉讼、强制执行。他来到执行局,眼中满是期待,小心翼翼地问我,法官,我这钱还能要回来吗?是常听的一句话,我理解2万元对于一个农村老人的重要性,所以我无法回复他“法院会按照执行程序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的”。基层法院有很多像这样的“小案件”,关乎着一个个底层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每一个案件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他们的生活可能因此纠纷陷入困境,而我们的工作,就是为他们解决问题、排忧解难。我意识到,“如我在诉”,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是实实在在的责任。
随着经手案件的增多,对“如我在诉”的理解也逐渐深入。法院站在双方当事人的中间,既要明白申请执行人的焦急等待,也要考虑被执行人的实际困境,“如我在诉”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要具体体现在工作里。有一次,执行一个涉企业的案件。企业负责人表示因市场环境变化,经营陷入困境,并非恶意拖欠,实在是有困难。如果直接采取强硬的执行措施,可能导致企业倒闭,众多员工失业,很多没有进入司法程序的债务再无可能清偿。在这种情况下,我没有急于推进常规执行程序,而是通过调查走访,了解企业情况,确定该被执行企业确实是经营困难,我便与申请执行人沟通,告知案件财产查控情况,分析利弊,经过多次协商,我们寻求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促成了分期履行的执行和解协议。最终,企业不仅按时履行了债务,还重新走上正轨。这个案件让我深刻领悟到,“如我在诉”就是要充分考虑当事人的实际情况,寻找最合理的解决办法。法律的目的不仅是制裁,更是修复受损的社会关系,执行不再是冷冰冰的权力行使,而是有温度的权利守护。
在司法实践中,“如我在诉”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之中。从接待当事人的一个微笑、一句暖心的问候,到执行过程中的每一个决定、每一次沟通,都关乎着当事人对司法的信任。我在办理案件时,往往会了解当事人的情况,当事人到庭不便时,就通过电话沟通、电子送达、邮寄等方式进行案件交流、资料往来,尽可能便利当事人、减少当事人的诉累。有一回,在办理一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时,被执行人身患癌症,手术后卧床不起,在通过电话沟通好执行和解方案后,我协调申请执行人,在社区工作人员的见证下,一同到被执行人家中签署执行和解协议。申请执行人和被执行人都很感动,他们一个家中失去主要劳动力,一个为治病基本花光积蓄,却在人民法官的积极协调中妥善处理了此事。申请执行人说,他没想到法官能为他们考虑得如此周到。那一刻,我明白了,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心之举,却能在当事人心中种下对司法信任的种子。
还有一回,我收到一个信访,是申请执行人的父亲,一个性格有点急躁但努力保持理智的老人,在信访中控诉我“懒惰”,比如懒得告知他被执行人银行账户中到底冻结了多少钱,是10元还是100元?我才明白,在执行过程中,信息的反馈不仅要及时,还要详细。我当即将案件的网络查控财产报表电子送达给申请执行人,反馈给他每一个银行账户的冻结金额以及其他财产的详细查控信息。执行,关乎着当事人的胜诉权益到底能兑现多少,很多当事人对执行进展充满担忧,这时,一个简单的电话告知、一份详细的执行情况说明,都能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在积极推进案件,增强他们对司法的信心。这种细节上的关怀,正是“如我在诉”理念的生动诠释。
回顾在执行局的工作历程,“如我在诉”已经成为我司法工作的座右铭。它让我在面对繁琐的案件时保持耐心,在遇到困难时不轻易放弃。每一次成功执行,每一次看到当事人满意的笑容,都让我深感这份工作的价值。
在未来的司法实践中,我将继续以“如我在诉”为指引,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更加用心地去倾听当事人的诉求,更加精准地运用法律,更加努力地解决每一个执行难题。我始终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位司法工作者都将“如我在诉”铭记于心、付诸于行,司法的阳光将照亮每一个角落,公平正义将真正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