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心青语】沈梦茹:从“新”出发,读懂“最后一公里”的重量
【开栏语】
青春铸法魂,一线写担当。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生动展现荆州法院青年干警扎根基层、服务大局的奋斗姿态,荆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特推出“立心青语”专栏。
这里将记录青年干警在执法办案、挂职锻炼、下沉一线的实践足迹,定格他们护航发展、助力支点建设的青春风采;这里将汇聚他们的成长感悟、为民情怀与法治思考,以真挚笔触传递司法温度,以铿锵步伐诠释初心使命。
愿每一篇文字都成为法治星火,照亮前行之路;愿每一段经历都激荡青春回响,汇聚成荆州法院人的时代强音。未来,让我们以“青语”立心,以行动践志,共绘法治荆州的青春画卷!
从“新”出发,读懂“最后一公里”的重量
沈梦茹,1996年11月出生,研究生学历,山东东明人。现为洪湖市人民法院执行局法官助理。
2025年7月,我怀着对法治事业的憧憬,正式踏入法院,成为一名基层法院的法官助理。两个月的时间,从初入法院的茫然无措,到如今逐渐适应现在的工作节奏。进入法院,我被分配到了执行局从事刑事执行工作,正是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法律职业的厚重与温度。
一、从“书本”到“实战”的跨越
告别课堂的模拟法庭和书本上的知识,走进执行局的第一天,我便感受到了理论与现实的强烈碰撞。书本上的“执行难”三个字,在实践中化作一个个具体而棘手的案件——查找被执行人财产、应对各种规避执行行为、协调多方利益冲突,这些都是在法学教材中无法真切体会的实战考验。
从法学院学子到执行助理的身份转变,让我深刻认识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的真谛。过去在课堂上讨论的“执行程序”只是抽象的概念,如今却成了我每天工作的主要内容:核查财产信息、制作法律文书、协助法官外出执行。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极大的细心和耐心,任何疏漏都可能影响当事人权益的实现。
二、在执行工作中学习与成长
执行工作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检验司法成效的关键环节。在这里,我学会了如何运用“总对总”查控系统查找被执行人财产,掌握了制作执行文书的基本规范,参与了现场查封等专项行动。每一次外出执行都是一堂生动的实践课,不仅要熟悉法律程序,更要学会与各方当事人沟通,在情、理、法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
对于恶意逃避债务的被执行人,我们采取了拘留措施以示惩戒,而对于确无能力一次性赔付,生活有困难的被执行人,我们为其保留了必要的银行卡和微信,同时为其提供了分期还款策略,让其签署保证书,保证义务的履行。这种“威慑+疏导”的策略,可以最大化实现债权,同时也体现了法律工作的法理与温度。
三、不足与展望
入职法院已有两月有余,回首这段时光,既有收获的喜悦,更有对自身不足的清醒认识。作为一名新入职的法官助理,我深切体会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以及在跨越这道鸿沟过程中暴露的诸多短板。
在业务能力方面,我明显感到法律知识运用尚显生涩。虽然掌握了法学理论基础知识,但将抽象法条灵活运用于具体案件的能力仍有欠缺。工作经验不足导致我在处理一些突发情况时显得措手不及,与当事人沟通的艺术和技巧也需要不断磨练。
接下来我们可能还会接触到其他岗位的工作内容,或者深入法庭学习锻练,那么我将会以“勤学、善思、笃行”为自我要求,沉下心来系统学习,不仅要深入研读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更要向资深法官请教,从每一个案件中汲取经验。同时培养法律思维,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审判经验的积累与总结,勇于实践,珍惜每一次参与庭审、撰写文书的机会,在实干中增长才干。
两个多月的工作像一面镜子,照见我的稚嫩,也映出成长的轨迹。法院的工作让我懂得:法治的尊严,既体现在法庭上的槌起槌落,也蕴含在每一次耐心答疑、每一份严谨文书中。前路漫漫,我愿以敬畏之心,继续在这条路上跋涉,将个人的成长融入到司法事业之中,努力成为一名有担当、有温度、有能力的法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