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化解63起欠薪纠纷,为劳动者安“薪”护航丨综治“搭台”,法官“驻点”
“原本以为要打官司耗上几个月,没想到在综治中心三天就拿到了工资,太感谢了!”近日,在沙市区综治中心,拿到被拖欠工资的员工王女士难掩激动。这温情一幕的背后,是综治中心联动法院驻点法官,高效化解欠薪纠纷的生动实践——仅三天时间,便成功调解63起员工讨薪案件,为劳动者挽回经济损失数十万元。
此前,辖区内某企业因经营问题出现工资拖欠情况,多名员工在多次与企业沟通薪资发放事宜无果后,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员工们陆续前往沙市区综治中心寻求帮助,其中部分员工情绪较为焦急,已着手整理劳动合同、工资流水、考勤记录等关键材料,计划通过提起诉讼的方式追回被拖欠的工资。
了解到这一紧急情况后,综治中心高度重视,立即启动“先行调解+司法保障”联动机制,力求在诉讼程序前高效化解纠纷,减轻员工维权成本与时间成本,中心第一时间与驻点法院沙市区人民法院立案庭韩静庭长取得联系,由韩静庭长牵头组建专项调解小组。
调解工作启动后,工作人员首先从“稳情绪、理诉求”双管齐下,为后续协商打下基础。
面对情绪焦虑的员工,采取“一人一档”的梳理方式:逐个与员工对接,对照劳动合同、工资发放记录、考勤表等材料,逐一核实被拖欠工资的具体金额(小到几千元的基层岗位薪资,大到数万元的技术岗薪酬)、拖欠起始时间(最早可追溯至6个月前),甚至细化到未结算的加班费、绩效奖金等明细,形成清晰的《薪资拖欠核对表》,让员工直观看到自身诉求被精准记录。
对个别因生活拮据而情绪激动的员工,工作人员还主动提供心理疏导,结合过往成功调解案例说明维权路径,缓解其“怕要不回钱”的担忧,逐步平复大家的抵触情绪。
另一方面,调解小组主动联系涉事企业,向负责人释明《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规定,阐明拖欠工资的法律后果及企业信用风险。
针对部分企业提出的资金周转困难问题,调解小组还协助双方协商分期支付、抵押担保等灵活解决方案,组织双方签订《调解协议书》,明确每笔款项的支付时间、金额及违约条款,并同步对接法院,让调解结果获得法院认可的强制执行力,确保后续若企业违约,员工可直接申请强制执行,无需再走复杂的诉讼流程。既保障员工合法权益,也为企业留足经营空间。
“相比诉讼程序,综治中心的驻点调解更省时、省力、省钱,还能最大限度维护劳资双方关系,避免矛盾升级。”立案庭庭长韩静表示。
此次集中调解,不仅让63名员工无需走进法庭就能拿到“血汗钱”,更有效减少了诉讼增量,节约了司法资源。
下一步,沙市区综治中心将持续深化“法院+综治”联动模式,聚焦欠薪、邻里纠纷、家事纠纷、小额债务纠纷等高频矛盾领域,推动更多纠纷在诉前化解,切实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法治温度与服务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