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心青语】蛇行千里 致知于行
李松林,1989年12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湖北荆州人。现为荆州中院司法警察。
我是一名司法警察,也是一名驻村干部。今年3月,我到洪湖市沙口镇驻村开展“清洁家园”“清渠洁岸”工作,在这里,我既是法治精神的践行者,也是乡村振兴的推动者。工作中我逐渐体悟,只有将个人成长融入法院发展大局,在多重角色转换中淬炼本领,才能为荆州“支点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要把责任担当作为成事的驱动力,在“接地气”中“长志气”。基层实践能够锤炼能力、砥砺智慧、增长才干。初来乍到,村干部和我的交流带着些许客套,入户走访时村民用方言和我拉家常,我只能窘迫地摆手解释,难以挖掘群众诉求。宣讲政策时,我也仅会用普通话讲书面语,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为迅速打开局面,我坚持做事不做客,助民不扰民,白天与村两委干在一起,晚上与群众坐在一起,多参加几场“院子会”,用半生不熟的洪湖话“磨嘴皮子”,用“土话”讲政策,争当村民“法律顾问”,主动收集“三堆两垛”清理、建设“积分超市”的建议,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过渡期,启动了两清工作。驻村工作责任重大,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和担当完成好组织交办的任务,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牢记司法为民理念,通过生态治理与人文关怀的交织,让环境整治“问题清单”变居民生活“幸福清单”,以实绩赢得民心。
要把终身学习作为立身之本,在“勤学善思”中“长底气”。过硬本领是干事创业的坚强保障,时刻不忘学习,才能培养“事事心中有底”的本领能力。记得刚来法院时,对于司法警察身份而言,我是陌生的,没有部队与警校“科班出身”的基础和底子,常因为队列动作不协调、执法不规范而被取笑;对于法院干警这个身份而言,我是边缘的,在院里组织的青年干警演讲中,因为对“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这个略显深奥的话题理解不深,讲的词不达意,离题万里。这都是本领恐慌的体现,只有立足现实、着眼本职深入学习,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精神完成蜕变。
六年时间一晃而过,警容警姿队列动作成为第一梯队,承担各类大案要案执勤保障任务;党建与警政工作渐成“行家里手”,甩掉了社会招录公务员不能胜任司法警察的帽子;围绕法院主责主业,我坚持学习法律知识,用法言法语做实“为人民司法”,服务群众时也能客串下“普法宣传”角色。本领恐慌不是一个阶段的事情,是一辈子的事情,只有时刻保持清醒,不断学习,经过实践的千锤百炼,才能对本职工作如数家珍,干事创业才有底气,才能为人生插上一面鲜亮的旗帜。
要把实干奋进融入青春之姿,在“砥砺前行”中“唱主角”。青年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在最美好的青春,奋斗才是最靓丽的底色。生活中常有这种偏见,“法院司法警察那不就是保安,法警是法院最闲的岗位,上班看报喝茶,直接躺平等退休”。刚开始听到这样的言论会有不满,后来明白只有自身过硬别人才会高看一眼。随着司法改革的推进,人民法院各项工作不断向前发展,司法警察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任务必将越来越艰巨,司法警察的职业荣誉感是由自己成就的。
对于未来,我一直坚信,坚持、自信、奋进、超越是做好司法警察工作的最好诠释,忙碌、充实、转变、提升,是对未来最美好的期许,面对工作做到尽职尽责、勇往直前,服务群众亦甘之如饴,谨守初心。要做好这项工作,除了实践的锻炼,也需要理性的思考,更需要有“跳出职业舒适圈”的格局。“俯首向下”搞工作,“抬头看路”定方向,实干奋进,乘风破浪,为自己的未来不断加码,在做审判执行“配角”的同时,更要做自己青春的“主角”,为青春谱出一曲不悔长歌。
回望征途千山远,翘首前路万木春。今年是我的本命年,蛇行千里,致知于行,凡事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积小势,成大事,用青春守护公平,以行动诠释正义,在“支点建设”中挺膺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