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护商 荆州法院在行动丨沙市区法院:“五个一”工作法赋能大财政体系建设
“法院一方面依法认定了我们的违法事实,一方面又撤销了不合理的119万罚款,这让我们感受到了法治的温度!”某钢结构公司负责人拿着判决书的感慨,道出了一场行政争议化解背后的司法温度。这起源于招商引资历史遗留问题的案件,揭开了沙市区法院以“五个一”工作法深化司法服务大财政体系建设的经验密码——以个案破题,以机制立势,让司法服务既解燃眉“急”,更筑长远“基”。
小案件里的大考量:
一场争议背后的司法解题思路
案子要从一份投资协议说起。某钢结构公司与荆州某开发区签订了《项目投资协议》及补充协议,约定开发建设一块工业用地。但公司没按法定程序取得土地使用权,就先动了工。
随后,职能部门找上门来,认定违法占地,不仅要退还土地、拆除地上建筑物,还要罚款119万元。公司对罚款处罚不服,将该职能部门和开发区管委会一并告上了法庭。
沙市区人民法院审理时,算了两笔账。一笔是“法律账”——公司未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前提下,提前动工建设确实违法,执法局要求退还土地、拆除建筑物的处罚于法有据,应当支持;另一笔是“情理账”——公司是基于与管委会的协议才占用土地,并非恶意违法,119万罚款明显过重,属于“过罚不当”。
一边是国有资产规范管理的法律要求,一边是企业依约经营却面临“生死关”的现实困境,如何破局?沙市区法院没有简单“一判了之”。承办法官第一时间深入案件核心,“处罚合法,但未必合理。企业基于政府协议建设,若简单执行巨额罚款,不仅会压垮企业,更可能挫伤市场主体对营商环境的信心。”
最终,法院依法撤销了罚款决定,国有土地则被依法收回。正是这种“既守法律底线,又解民生难题”的考量,让这起案件成为沙市区法院践行“五个一”工作法的鲜活样本。
“五个一”工作法:
从个案化解到机制成型的司法实践
以该案的处理为切口,沙市区法院为服务大财政体系建设量身打造“五个一”工作法,即“一套风险研判机制守住‘平衡线’”“一套信息共享机制打通‘信息墙’”“一套个性化解纷方案架起‘连心桥’”“一套快速审理流程跑出‘加速度’”与“一套效果评估体系实现‘管长远’”,其中每一步都紧扣“国资保护、企业纾困、协同联动”的核心目标,让司法服务既有“精度”更有“温度”。
在该案受理之初,沙市区法院便启动风险研判机制,通过梳理同类涉国资行政案件的审理规律,精准锁定“过罚不当”这一核心矛盾,为案件制定了专项应对思路。考虑到若不及时纠偏类似问题,可能引发更多政企争议、影响国资管理秩序与营商环境稳定,法院于2025年7月牵头召开全区行政审判府院联席会议,发布行政审判白皮书,系统总结出行政执法中“处罚幅度失衡”“程序衔接不畅”等8类风险点,为行政机关划出清晰的“执法红线”,将个案风险转化为体系化预警,为大财政体系建设筑牢了前端防线,守住了国资保护与企业发展的“平衡线”。
该案的突破,离不开协同破障的信息共享机制。正如承办法官所言,“如果只看处罚决定书,很容易忽略案件背后的协议背景”,依托信息共享机制,法院通过专项联络员对接、季度联席会议沟通的方式,协助企业从相关部门调取到12份关键材料,完整还原了事实全貌,有效打通了部门间的“信息墙”。这种“法院牵头、多部门联动”的信息互通模式,不仅让该案裁判更贴合实际情况,更成为沙市区构建司法服务大财政格局的关键一环。截至2025年8月,法院已累计向区政府推送涉国资案件动态23条,为财政决策与国资管理提供了精准的司法参考。
在查清全部事实的基础上,沙市区法院依托精准纾困的个性化解纷方案,为案件量身定制了处理思路——既确保行政部门的处罚主体合法、程序正当,坚决守住国有资产规范管理的法律底线,又充分考量企业基于政府协议产生的合理预期,认定119万元罚款远超其过错程度,依法予以撤销。“国资保护不是‘一刀切’,企业权益也不能‘被忽视’”,这种“监督与支持并重”的思路,不仅让该案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更架起了连接国资管理与企业发展的“连心桥”。截至目前,沙市区法院已通过此类个性化解纷方案,妥善化解涉企纠纷20余起,帮助众多企业摆脱法律困境,稳定了发展预期。
“从立案到判决,比我们预期快了近一半!”该钢结构公司代理律师的感慨,正是效能提升的快速审理流程发挥作用的生动体现。作为涉国资案件,该案在立案阶段即被精准标注,直接纳入司法“绿色通道”:审理过程中,法官始终聚焦“处罚是否过当”这一核心争议,避免程序空转;判决环节,又详细阐述裁判理由,让企业与行政机关“胜败皆明”。这套全链条提速的审理模式,不仅切实减轻了企业诉累,更跑出了司法服务大财政体系建设的“加速度”。数据显示,沙市区法院涉国资案件平均审理周期较普通案件缩短30%,其中10天内化解公积金纠纷、2个月内盘活1.6万平米闲置厂房等案例,均是这一机制实践成果的有力证明。
该案的审结,并非司法服务的终点,而是“五个一”中长效赋能的效果评估体系启动的起点。法院将该案的裁判要旨、审理思路纳入效果评估范畴,通过“周期性案件质效考评+重点案件专项督办”的方式,将其提炼为行政审判白皮书的典型案例,形成了“个案纠偏—类案指导—规则确立”的闭环管理。“办理一起案件,更要规范一个领域”,基于这样的理念,沙市区法院已通过该效果评估体系,将6起典型案例转化为司法建议或裁判规则,推动国有“三资”管理从“事后补救”向“全程规范”转变,真正实现了司法服务大财政体系建设的“管长远”目标。
从个案到体系:
司法护航大财政建设的沙市实践
该案的顺利办结,是沙市区法院以“五个一”工作法服务大财政体系建设的微观缩影。“五个一”工作法推动司法服务从“被动受理”向“主动介入”的转变,从“单一裁判”向“全程护航”的升级。既守住了国有资产安全底线,又激活了市场主体内生动力,更让司法成为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而更多实践,则彰显了这套机制的宏观价值——在活力集团破产重整案中,通过“个性化解纷+资产盘活”,法院助力企业化解15亿元债务,保住250个就业岗位,让“活力28”民族品牌重焕生机;在非法采矿案中,依托“风险研判+协同联动”,成功追缴江砂43046吨,挽回国有损失287万元;在涉国资债务纠纷中,通过“快速审理+效果评估”,高效化解39起案件,涉案标的额达2.08亿元。
如今,沙市区法院的“五个一”工作法,已不仅是一套办案机制,更成为司法服务大财政体系建设的“沙市经验”——以小案件撬动大治理,以细机制筑牢大保障,在惠民惠企的实践中,书写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