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28”焕新记
——沙市区人民法院司法护航民族品牌传承与创新
这一创立于1982年的民族品牌,20世纪90年代巅峰期曾占据全国70%市场份额,近年却因决策失误陷入债务危机,进而引发生存危机。
从2023年11月至2025年8月,沙市区人民法院以司法精准发力,对湖北活力集团有限公司11家关联企业完成实质合并重整,让这一老字号重焕生机,“活力28”品牌业务正在持续复苏,2025年预计终端销售额达16亿元。
一场民族品牌的“抢救行动”
时间拨回2023年,彼时的活力集团,因错误收购决策、资金链断裂等问题,已陷入全面危机——
超百起合同纠纷涌入法院,1305笔债权人款项难以兑现,3600余万元职工工资及社保面临兑付困难,生产经营近乎停摆,企业走到了破产边缘。与此相对应,市面上已经鲜有“活力28”相关产品售卖。
当年11月15日,根据厦门钰出投资(活力集团大股东厦门挑战者创业投资合伙企业的控股公司)的申请,沙市区法院裁定受理活力集团重整一案。一场关乎民族品牌存续的“抢救行动”,就此开启。
“‘活力28’不仅是一个企业符号,更是承载着民族轻工业发展记忆的文化IP,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都具有很高的挽救价值。”案件承办法官表示。
濒临破产的老品牌,往往意味着老企业的问题已经积重难返。如何破局?沙市区法院组建重整专班,全面核查和厘清企业核心资产状况后发现,尽管企业负债高企,但“活力28”商标仍保持较高市场认可度。

在短视频平台上,成都代工厂通过直播自救已初现复苏迹象,1379万“云股东”的支持,更凸显了品牌潜在价值。
基于此,法院依法裁定受理重整申请。荆州市委市政府也提出,必须将“保品牌、保就业、保供应链”作为核心目标,为后续工作奠定基调。
解决三大问题,新“活力公司”诞生
经过进一步调查,沙市区法院重整专班发现,活力集团主要存在与子公司关联关系复杂、原经营团队失能、债权债务分散三大核心问题。为此,沙市区法院跳出传统重整框架,提出了“司法主导+府院联动+市场赋能”的“活力模式”。
针对活力集团旗下11家公司存在的人格混同、财务交叉问题,为避免单独重整导致资产分割、效率低下,沙市区法院依据《企业破产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于2024年7月29日裁定对11家关联企业实施实质合并重整,同步指定联合管理人接管全部资产印章,一次性解决“多头管理、债务不清”的治理乱象。
在解决法律层面核心问题的同时,针对职工安置、社保补缴等民生关切,沙市区法院联动荆州市人社局、公积金管理中心等部门建立专项协调机制,通过管理人调查核实3600万元职工债权,协调税务部门落实社保补缴政策,保障职工基本权益不受损。
鉴于企业特殊的品牌价值,沙市区人民法院指导管理人制定“品牌价值优先”的投资人招募标准,要求投资方须具备日化行业运营经验且承诺持续投入品牌建设。

通过公开招募与竞争性谈判,最终确定由荆州市捷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厦门钰出投资,以及红杉资本成员企业“上海恒麦投资中心”,成立新的“湖北活力日化科技有限公司”。
盘活3.5亿元资产
兑现954名职工权益
2025年7月25日,活力集团第二次债权人会议成功召开。特定财产担保债权组、普通债权组、出资人组均高票通过重整计划草案。
8月8日,重整计划获沙市区人民法院依法裁定批准,这也标志着活力集团重整程序圆满完成。重整过程中,多项创新举措也为品牌轻装上阵与各方权益保障提供支撑——
将商标等核心有效资产注入新成立的湖北活力日化科技有限公司,彻底甩掉历史包袱;允许对活力品牌抱有信心的债权人选择持有新公司股权平台信托份额,让投资方与企业共担风险、共享发展;实现各类债权的差异化精准保障,职工债权、税款债权、担保债权及建设工程优先债权均获得全额受偿,普通债权清偿率更是较模拟清算清偿率提升数倍,最大限度维护了职工与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经过重整,原活力集团3.5亿元闲置资产被盘活,15亿元债务得到化解,954名职工合法权益全额兑现。
新的“湖北活力日化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活力28品牌业务正持续复苏,2025年预计终端销售额达16亿元,销售额与市占率较破产重整前翻倍,还带动50余家供应链企业协同发展。

此次重整的成功,不仅成功拯救国货品牌,让“活力28”重归市场舞台,更探索出具有复制价值的“活力模式”,彰显了司法在服务实体经济、保护民族品牌中的积极作用。“司法重整不是简单的‘救企业’,而是通过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实现对优质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沙市区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总结“活力模式”经验,为更多陷入困境的国货品牌企业提供司法指引,让司法温度与法治力量共同守护民族品牌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