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112天办结明星企业破产重整案,300多名职工的饭碗保住了
“没想到,企业破产了,我们的‘饭碗’还能保住。”智能化生产车间里,湖北中集超纤科技有限公司1号机纸机主管龙显中娴熟地操作机器,生产线不断“吐出”巨幅纸卷,工人们也恢复了往日的精气神。
2023年8月,湖北祥兴纸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祥兴公司”)复工2个月后再次全面停产,全厂职工被遣散。此后,湖北省监利市人民法院一纸裁定,为濒临破产的祥兴公司按下“重生键”。
3月25日,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二庭相关负责人介绍,这起涉及近300名职工权益的破产重整案,历时112天圆满收官,成为湖北法院系统和解失败转重整成功案例。
危机骤临,明星企业深陷债务泥潭
祥兴公司曾是监利市工业领域的“明星企业”。2014年成立后,其百万吨造纸项目创下当地单体投资之最,一度被寄予厚望。
然而,受市场竞争加剧、技术迭代滞后、疫情冲击等多重因素影响,企业连续亏损,资金链断裂,债务规模飙升至8亿元,职工工资拖欠达1750万元。
至2023年8月,企业全面停产,员工被迫遣散,债权人诉讼蜂拥而至,矛盾一触即发。
面对困局,监利市发改局牵头推动自救式复工,但因资金技术匮乏无果而终。
2023年2月17日,祥兴公司向监利市法院申请破产和解,同年6月20日,祥兴公司与债权人达成一致,通过了和解协议,却在复工两月后,因市场低迷再度停产。
按常规程序,和解失败将转入破产清算。但彼时,祥兴公司银行存款账面余额仅469.29元,但债务规模超过8亿元,涉及债权人超过400名。其中,328名工人1735万元工资、社保长期未付,得不到生活保障的职工上访不断,各种矛盾不断激化、一触即发。
根据测算分析,祥兴公司偿债能力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在破产清算状态下,普通债权的清偿率甚至可能为零,即便是优先债权也无法全额清偿。
“一破了之”绝非良策,如何破局?监利市法院给出了答案。
“从常规程序上看,和解失败应转入破产清算程序,转为重整程序在实践中鲜有先例。”监利市法院破产审判团队负责人、民二庭庭长杨利民坦言。
2023年10月,和解协议终止后,法院并未机械转入清算程序,而是前往外地进行学习,分别与其他兄弟法院、上级法院及专家学者就破产程序转换问题进行研讨,最终形成共识,认为《企业破产法》中并未有和解程序不能转换到重整程序的禁止性规定,对祥兴公司破产案件采用重整程序能使债权人的债权清偿率得到提升,最大限度地保护债权人利益。
2023年12月6日,监利市法院裁定受理重整申请,按照“政府主导协调、法院依法推进、管理人具体操作、债权人会议决定”的原则,推动重整程序有序进行。
这一突破性决策,开创省内和解失败转重整先例,也将普通债权清偿率提升至30%以上,职工债权全额清偿,最大限度保护了各方权益,更避免了“破产即倒闭”引发的社会震荡。
引资焕新,府院联动激活“造血功能”
引入战略投资人是重整成败的关键。监利市法院与政府摒弃“价高者得”的传统模式,创新采用综合评标机制,将投资人实力、技术匹配度、社会效益纳入考量。全球集装箱龙头中集集团脱颖而出——其“以竹代塑”技术恰好与祥兴造纸产能互补。
2024年2月,荆州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带队到中集集装箱集团总部拜访,明确祥兴纸业重整工作的责任书、时间表、路线图,最终坚定了中集集装箱集团的投资信心。监利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与中集集装箱集团高层多次对接,锁定祥兴公司重整胜局。当月,中集集团注资1.5亿元清偿债务。
2024年3月21日,监利市法院召开第二次债权人会议,483名参会人员对重整计划进行线上线下表决,最终普通债权同意人数达到92.90%,优先债权、职工债权同意人数达到100%,出资人同意人数达到87.50%。
“这一案件在全国同类破产重整成功案例中通过率最高,达到了社会稳定、无需强制裁定的和谐效果。”杨利民说。
2024年4月,中集集团投入6000万元改造生产线,建设环保竹浆线、纸箱生产线。7月,产出第一张纸。目前,企业产能恢复至30万吨原纸、30万吨纸箱规模,吸纳就业300余人。至2024年底,企业产值突破2亿元,纳税超千万元,真正实现“破茧重生”。
从“奄奄一息”到“涅槃重生”,祥兴公司的蝶变是法院服务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缩影。法院的担当、政府的作为、企业的韧性在此交织,书写了一部“破困局、产新机”的春天叙事。如今,中集超纤正规划打造百万吨级纤维产业基地,预计总产值达50亿元。
湖北高院民二庭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湖北法院发挥破产审判拯救、出清功能,促进有挽救价值的企业重生,及时淘汰落后产能,审结强制清算和破产案件943件,盘活资产368亿元,妥善化解债务922亿元,助力93家重整企业回归经营赛道。